莘莘學子,一天到晚最常被問的就是:你準備好了嗎?
「是要準備好什麼啦?」很多學子不耐的回。
這其實是很實實在在的回答,因為「準備好了」一詞是很抽象的,也沒有明確的標準,你可以心中有數的說:「我已準備好考二十分。」但就是沒辦法胸有成竹地說:「我已準備好了」。
不管是要進考場、戰場、情場、還是屠宰場,只要是要做足準備的事,「準備好了」就是沒有一個準,可說是全憑個人感覺,還真的有那麼一點「玄」。
而玄的事問道家就對了!方法保證你聽過後,下巴準備好掉下來!
呆若木雞
相信大家都聽過「呆若木雞」的成語,這是出自莊子「達生」篇的寓言故事,其實莊子在這篇一連講了好幾個跟「什麼是準備好了」有關的故事。
來看看「呆若木雞」的準備方式。
話說紀渻子為周宣王培養鬥雞,培養了十天,周宣王就問:「雞可以上場了嗎?」紀渻子說:「還不行,牠現在姿態虛矯,全靠意氣。」過了十天,王再問,紀渻子說:「還不行,牠對外來的刺激還是有所回應。」再過十天王又問,紀渻子說:「還不行,牠看到別的雞還是會怒目而視,有些氣焰。」再過十天王又問,紀渻子說:「差不多了!現在別的雞叫,牠已不為所動,看起來就像一隻呆呆的木頭雞。牠的天然本性已完備了。別的雞沒有敢來應戰的,一見到牠紛紛掉頭跑掉。」
如果你是家長,一定會氣得跳腳。好好的一隻鬥雞,培養了四十天成了「呆若木雞」,最大的本事只是把其他的戰鬥雞都嚇跑,這算哪門子的「準備好了」?
說的也是,如果莘莘學子讀書讀到「呆若木雞」,大概只會嚇到家長老師,可想而知最後只能抱「鴨蛋」回家!比完全沒準備還能猜中幾題還不如!
減法的準備方式
「不只是故事」說了那麼多莊子的故事了,大家也應該有所領會,道家的核心思想是「無為」,但「無為」不等於「不為」(不準備),而是一種類似「減法」的準備。
這個方法很妙哦。
如果你聽到小孩說,我原本要看2小時才能看完下禮拜要考的科目,幾天後只要看1小時就看完了,到考前只要看10分鐘就沒什麼可看的了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小考小玩,大考大玩」的道理所在,原本要花2 小時才看得完,考前只要看10分鐘就看完了,不就可以去玩了?
這正是「減法」的準備方式。
反之,當你發現小孩愈準備愈忙碌,原本準備2小時就可去睡覺,到後來要讀到3小時、3.5個小時…,然後常在那兒翻箱倒櫃,自言自語倒數第二個抽屜不是有考前猜猜猜題目卷、書包左邊的袋子裡應該還有必勝秘笈…那很抱歉,貴子弟愈準備愈多,所以做的是加法的準備方式,意思就是還沒準備好啦!
你可能要問,奇怪了,為什麼減法的準備方式才能「準備好了」?
我們回頭來看「呆若木雞」的故事,紀渻子是不是對這隻鬥雞進行的是減法訓練?完全沒給牠題目卷、也沒貫輸牠什麼必勝秘笈?而是先減去牠的意氣、驕氣、盛氣,直到牠對外界完全不為所動?莊子說此時這隻鬥雞已訓練到「德全」的境地,也就是完全護住了牠的天然本性,此時的牠必定是立於自己的根本,完全不受外物所擾,這個狀態就可以說牠「準備好了」!
把鬥雞的減法訓練應用到考試上,也就是愈讀愈專注且能掌握到根本,此時會覺得書本上的內容都是「相通的」,無須東也準備西也準備瞎忙一通,而是自然而然的融會貫通。
只要是「通」了,掌握到的就是根本的,而且一定是最少的,所以「少即是多」就是這個意思。